余杭区紫荆笛音共富工坊—共富运营方案

作者:章晋飚 | 2025-03-21

(基于竹笛全产业链价值整合与人才造血模式)


一、背景与核心资源

余杭区中泰街道紫荆村依托全国唯一的“苦竹种质资源库”,拥有2.8万亩苦竹林,其竹材因内壁细腻、节长均匀成为竹笛制作顶级原料。经过40余年发展,形成“竹笛制作—电商销售—文旅融合”全产业链,年产值超3.5亿元,全球市场占比85%以上。现有160余家竹笛加工企业、80余家淘宝店铺,带动300余人就业,村集体年增收80万元。

二、共富运营模式

1. 党建引领与组织架构

  • 三级联动体系:建立“村党委—行业协会党支部—工坊党小组”架构,将204家企业划分为4个片区党小组,实现“支部建在产业链、党员聚在产业链、群众富在产业链”。

  • 协同工作体系:整合“党委+行业协会+企业+强村公司+合作社+银行”资源,推出“中泰竹笛贷”降低企业融资成本。

2. 数字化赋能与直播经济

  • 直播工坊:改造废弃小学为直播间,引入MCN机构培训“笛二代”,打造“红韵共富直播间”,年销售额超300万元。

  • 线上销售:通过电商销售占比提升至60%,单场直播最高销售额达2万元,带动20余户参与直播。

3. 人才培育与造血机制

  • 共富学堂:开设竹笛演奏、直播带货等课程,累计培训360余人,吸引20余名“笛二代”返乡创业。

  • 特殊群体帮扶:设立流动工坊,为800余名残疾人、居家妇女等提供缠线、刮皮等灵活岗位,人均年收入提升30%。

4. 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

  • 财政补贴:余杭区“余上富美”政策对直播销售额给予分档奖励,最高50万元。

  • 税收优惠:企业参与共富工坊可享所得税减免,村集体将部分利润注入公益资金池。

三、产业链整合与生态价值链

1. 上游延伸:文化赋能与研发创新

  • 产学研合作:与中央音乐学院等12家单位合作,成立“紫荆书院”“大师小院”,开发高端定制竹笛及文创产品。

  • 工艺升级:非遗传承人黄卫东坚持72道手工工序,推动竹笛从“实用品”向“艺术品”转型。

2. 下游拓展:市场渠道与文旅融合

  • 文旅融合:打造“竹笛文化产业园+苦竹示范园区”研学路线,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,衍生出茶家乐、户外运动等新业态。

  • 品牌建设:注册“中泰竹笛”区域品牌,授权企业使用,提升产品附加值。


四、实操案例与成效

案例1:鲍丽韵的创业故事

轮椅上的鲍丽韵通过流动工坊学习缠线技艺,创办竹笛小厂,产品远销海外,年收入超10万元。

案例2:“笛二代”黄毓的转型

从浙江音乐学院毕业后返乡,成立工作室开发“电子身份证”竹笛,结合传统文化元素开拓高端市场,年销售额突破50万元。

案例3:快递成本优化

通过“竹林七贤”协商机制,与快递公司达成每单2.9元运费协议,年节省成本超50万元。


五、未来规划

  • 深化数字化:升级“红韵共富直播间”智能调度系统,实现生产、直播、物流全链路数字化。

  • 拓展产业链:开发竹笛制作体验工坊、竹材深加工等配套产业,吸引更多村民参与上下游环节。

  • 品牌全国化:通过电商矩阵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,目标将“中泰竹笛”打造为国家级非遗品牌。


方案总结:

紫荆笛音共富工坊以苦竹为纽带,串联起政府、企业、村民三方力量,通过“党建引领+数字赋能+人才培育+文旅融合”的闭环模式,探索出一条“传统工艺+现代产业+共同富裕”的乡村振兴路径。其经验已入选浙江省首批示范共富工坊,为全国乡村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“余杭样本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