奉化区“江阿婆”共富工坊IP运营方案
作者:共富云 | 2025-03-21
(基于2023-2025年实践经验与模式创新,结合未来三年发展规划)
一、背景与定位
“江阿婆”共富工坊位于奉化区萧王庙街道棠岙村,占地800平方米,是集农产品研发、加工、销售及农文旅融合于一体的省级示范性巾帼共富工坊。工坊以“宋韵竹乡文化”为核心,聚焦奉化芋艿头、桃胶、油焖笋等特色土特产,通过“电商直播+非遗体验+共享小院”模式,构建“生产-加工-品牌-体验”全产业链闭环。2023年销售额超1500万元,带动60余名村民再就业,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。

二、产品特色与IP打造
1. 特色产品矩阵
核心产品:奉化芋艿头(顶端微红、皮薄个大)、桃胶(SC认证)、油焖笋、番薯粉丝、梅干菜等。
深加工创新:开发“桃系”美食(桃胶饮品、桃花酥、桃酱),结合南宋《耕织图》文化打造“宋韵礼盒”。
文化赋能:推出“奉化农家菜教学”系列短视频,教粉丝制作芋艿头扣肉、鸭肉芋艿煲等特色菜,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50万次。
2. IP形象设计
人格化IP:以创始人江杏飞为原型,塑造“江阿婆”IP形象,传递“乡土匠心”理念,通过短视频讲述创业故事与产品溯源。
场景化营销:在“棠云栖江·共享小院”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,游客可参与竹编工艺、芋艿头采摘等农事活动,同步购买联名产品。

三、人才培育与造血机制
1. 人才孵化体系
技能培训:联合区妇联开展“巾帼云创”直播培训,2023年培养持证主播23名,人均月增收8000元。
创业孵化:成立“农创客联盟”,为返乡女性提供供应链支持与品牌运营指导,孵化出“青创客”团队3支,开发联名产品6款。
2. 利益分配机制
村民增收:村民通过土地流转(年租金800元/亩)、务工(人均月收入5000元)及分红(利润30%)三重收益参与共富。
村集体赋能:工坊年利润20%注入村集体基金,用于竹林生态维护与文旅设施升级,2023年棠岙村集体收入同比增长45%。

四、上下游协同与共富链构建
1. 上游整合
原料直采:与牌亭村等周边村落签订芋艿头保底收购协议,2023年带动芋艿头种植面积扩大至2000亩,亩均增收1500元。
技术赋能:引入省农科院专家指导桃胶标准化生产,通过SC认证提升产品溢价率至30%。
2. 下游拓展
渠道升级:开设天猫旗舰店、抖音直播间,2023年线上销量占比60%,其中芋艿头单品销售额突破800万元。
政企合作:产品直供省农发集团“浙里帮”平台及浙能集团,2023年政府采购额超300万元。

五、实操案例说明
案例1:芋艿头爆品打造
2023年11月,江杏飞通过微信发布“芋艿头创意菜”系列短视频,单月带动线上销量突破50万斤,其中“鸭肉芋艿煲”预制菜销售额超120万元。
案例2:共享小院引流增效
2023年10月开放的“棠云栖江·共享小院”,日均接待游客150人次,带动农家乐增收40万元,工坊关联产业年产值超2000万元。
案例3:政企联动展销
2025年元宵节期间,工坊参与“共富精品进机关”活动,现场售出桃胶礼盒3000盒,带动周边农户农产品销售15万元。

六、未来三年规划
品牌升级:打造“江阿婆”区域公用品牌,开发竹筒饭、笋干等伴手礼,目标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。
产业延伸:建设竹林研学基地,开发竹编工艺、竹筒美食等体验项目,形成“农业+文旅+教育”融合模式。
人才扩容:三年内孵化100名新农人,培育5个亿元级农创团队,带动全区巾帼共富工坊增至150家。
方案总结:
“江阿婆”共富工坊通过“文化IP+数字营销+人才驱动”,构建了“资源-产品-品牌-效益”的闭环生态链。未来将深化农文旅融合,打造长三角乡村产业标杆,助力共同富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