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同富裕:从“价值独享”到“生态共富”的文明跃迁
作者:章晋飚 | 1970-01-01
共同富裕:从“价值独享”到“生态共富”的文明跃迁
——论“造血-输血”共富链的哲学内核与实践路径
一、理论溯源:共同富裕的本质是价值创造与共享的辩证统一
共同富裕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命题,其本质在于打破资本逻辑下的价值垄断,构建“每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释放与合理回报”的生态体系。马克思在《1857—1858年经济学手稿》中提出的“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”,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“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”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。这种富裕不是简单的物质均等化,而是通过“三次分配”制度设计,将个人价值创造与社会价值共享有机统一,最终实现“为自己造血”与“为他人输血”的动态平衡。
二、实践路径:四大格局协同构建共富生态价值链
思想格局:从“被动分配”到“主动创造”
共同富裕的实现需以价值认同为根基。浙江“千万工程”通过激发村民主体意识,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实现自我价值,印证了“思想觉醒是价值创造的前提”。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要“鼓励勤劳致富、创新致富”,摒弃“福利依赖”和“平均主义”,将个人奋斗与社会贡献相结合。
产业格局:从“单点突围”到“链式共生”
高端技术创新驱动的产业融合是共富链的核心引擎。江苏永联村通过“村企共建”模式整合资本、技术、人才要素,形成可持续的共富生态;浙江乡村通过整合文旅资源打造“村游”产业链,既避免同质化竞争,又实现区域协同发展。这种模式依托大数据模型构建生态价值链,推动“单兵作战”向“整体协同”转变,体现了“生产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”的本质要求。
人才格局:从“资源错配”到“精准赋能”
共富链通过动态捕捉社会需求,重塑人才价值实现路径。长三角乡村引导村民根据特长参与特色产业(如棠棣村的花木经济),实现“人尽其才”;杭州宸然科技开发的“共富链”平台通过履历智能生成与贡献值计量,为残障者、低技能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。这种模式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为人才提供多样化通道”的论断。
管理格局:从“科层控制”到“平台协同”
制度创新是共富链的治理保障。江苏永联村通过柔性化治理体系实现要素高效匹配,浙江“共富云仓”平台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信用评价体系,临海豆腐工坊通过标准化认证量化工艺创新价值。这些实践表明,需突破传统科层制,构建“价值输入—输出”的动态平衡机制,实现“个人价值与企业需求按需匹配,区域资源与国家战略按效协同”。
三、制度保障:法治框架下的价值分配正义
法治是共同富裕的底层逻辑。初次分配需通过物权法、劳动法等保障起点公平,再分配需依托税收、社保制度调节差距,三次分配则需完善慈善法、基金会管理条例等引导社会善意。例如,浙江试点将碳排放指标转化为共富积分,企业通过减排交易获取土地指标,实现绿色转型与经济收益双赢。这种制度设计既延续了“发展为了人民”的初心,又创新了“成果共享”的实现形式。
四、文明跃迁:从“物质积累”到“价值共创”的范式转换
共富链的本质是构建“人的价值坐标系”——让农民的缝伞技艺、程序员的算法模型、残障者的竹编手艺都能找到价值锚点。这种模式超越了西方福利社会的“财富多寡论”,实现了“劳动尊严”“技术伦理”“生态正义”的多维统一。正如《富春山居图》所隐喻的“天人合一”,共富链正在书写数字时代的“新富春山居图”。
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的均贫富,而是通过“思想觉醒—产业协同—人才赋能—管理创新”的系统变革,让每个人成为价值星链的发光节点。当张三的豆腐秘方、李四的种植经验、王五的销售创意通过共富链无缝耦合时,一个“人人皆主角、万物可共生”的新文明形态正在崛起。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,更为人类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