富阳区共同富裕示范发展规划方案
作者:章晋飚 | 2025-03-17
以“价值共生”为核心,打造“山水人文+未来产业”融合的共富生态
一、思想格局:以山水人文为魂,重塑共同富裕精神坐标
实践路径:
文化赋能:依托黄公望隐居地、新登古城墙等文化地标,打造“富春精神讲堂”,将“耕读传家”“孝善文化”等传统价值观融入现代治理。例如,龙门古镇通过“家校社”劳动教育模式(非遗抄纸、稻田插秧),让青少年在乡土体验中理解“劳动创造价值”的本质。
生态哲学:以壶源溪流域生态经济带为试点,推行“绿水青山入股”机制,村民以生态资源入股乡村旅游项目,实现生态保护与收益共享的双向循环。2023年试点区域村集体收入增长35%,龙鳞坝、天空之镜等网红景点带动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。
二、产业格局:以数智融合为核,构建全域协同价值链
实施路径:
硬科技驱动:
富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主攻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,富春湾新城聚焦人工智能、空天信息,形成“研发-制造-应用”闭环。例如,富芯半导体、杭光所等头部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。
推动造纸业绿色转型,建设零碳造纸产业园,探索碳汇交易与产业收益挂钩模式,实现传统产业“凤凰涅槃”。
农文旅融合:
推广“稻田认领+文旅套餐”模式:城市家庭可线上认领梯田地块,配套“富春山居疗愈之旅”(非遗手作、柴火灶体验),年客单价提升至3000元/户。
打造“富春江美丽经济示范廊”,联动东梓关、龙鳞坝等网红IP,开发“数字藏品+实体民宿”的虚实融合消费场景,2023年带动民宿、餐饮收入增长40%。
三、人才格局:以价值发挥为导向,构建“引育用留”全周期生态
关键举措:
高校系人才引育:
依托浙江大学、中国美院等高校资源,设立“富春院士工作站”和“杭光所联合实验室”,对攻克产业链“卡脖子”技术的团队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。
实施“新富阳人15条”,对返乡创业青年提供最高1000万元创业贷款贴息,2023年吸引300余名大学生返乡创办农创客项目。
乡土人才激活:
开展“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”,遴选青年农民赴日本、台湾学习精致农业,配套10亩试验田+50万元创业贷款,培育“稻鸭共作”技术带头人。
通过“共富工坊”模式,将人才技能与乡村需求精准匹配。例如,“野生君”团队将劳动教育课程植入乡村,带动120户村民年均增收10万元。
四、管理格局:以数字化为支撑,创新城乡共生机制
创新方向:依托“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”系统,建立“需求识别-资源调配-效果评估”闭环机制。
重点工程:
城乡要素流动平台:
开发“富春共富云”平台,整合土地、劳动力、资本等要素数据,农民可在线发布闲置农房、土地,城市资本通过“云签约”参与开发,政府提供风险补偿基金。
试点“医疗资源飞地模式”,区级医院与村卫生室共建“5G云诊室”,三甲医院专家远程问诊,村民医保报销比例提高至85%。
公共服务精准网络:
推行“暖心无忧”防贫机制,通过医保大数据动态监测医疗自费超5万元家庭,自动触发“四重保障”,个人负担率控制在15%以内。
建设“15分钟品质生活圈”,在6大城乡联动组团内配置社区养老院、托育中心等设施,通过“服务积分”鼓励居民参与志愿活动兑换权益。
富阳名片:打造“山水人文+未来产业”的价值共生典范
价值标签:
文化IP:全球《富春山居图》文化研究高地,年接待研学游客超200万人次。
产业标杆:全国未来产业“6+N”布局先行区,2026年六大产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。
人才高地:浙江省“人才生态最优区”,每万人拥有人才资源数居全省前列。
实施保障:
资金保障:设立100亿元共富产业基金,重点支持未来产业和乡村振兴项目。
制度创新:推行“飞地税收分成”“生态产品价值核算”等机制,激发全域发展活力。
结语:富阳区以“山水为底、产业为脉、人才为翼”,正从“文化名城”向“共富样本”跃升。通过价值共生重构发展逻辑,让每个人既是创造者,也是受益者,最终实现“现代版富春山居图”从蓝图到现实的跨越。
点评:此方案既延续了《富春山居图》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底色,又创新性融入数字经济与共享经济逻辑,为全国区县共同富裕提供“富阳范式”:不是简单追求财富均分,而是构建让每个个体都能在生态链中找到价值坐标的共生系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