萧山区南阳伞共富坊共富运营方案
作者:章晋飚 | 2024-12-14
(基于本地特色资源整合与产业价值链优化)
一、背景与核心资源
萧山区南阳街道依托“中国伞乡”百年产业积淀,拥有制伞企业150余家,年产能3亿把、年产值60亿元,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块状经济。南阳伞以工艺精湛、文化底蕴深厚著称,被誉为“凡有中国人的地方,就有南阳伞”。然而,传统伞业面临产业升级与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双重挑战。为此,南阳街道创新打造“南阳伞·共富坊”,通过党建引领、数字化赋能、产业链整合,构建“政府搭台、产业唱戏、全民共富”的生态闭环。

二、共富运营模式
1. 构建“1+15+N”产业联动体系
“1”个总部工坊:位于潮都社区,集伞文化展陈、企业集散加工、品牌直播、数字化平台(数字驾驶舱)于一体,成为产业核心引擎。
“15”个村社兑换站:覆盖全域村社,提供伞面缝制、伞架装配等加工服务,居民可就近灵活就业,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。
“N”个“伞下相逢”工作站:利用社区闲置空间设立工作站,既是生产场所,也是民情交流、技能培训的场所,增强社区凝聚力。
2. 数字化赋能与“共富价”机制
线上抢单模式:通过“南阳·YOUNG”基层治理平台推出“缝伞任务”线上抢单,低收入群体和残疾人优先获得溢价订单,累计带动6000余人注册,增收超10万元。
直播带货:联合无忧传媒打造共富直播间,累计开播2133次,销售额达1.1亿元,观看量超6000万人次,实现“传统工艺+现代流量”的融合。
“共富价”溢价机制:企业按市场价溢价20%-25%收购居民加工的伞件,直接提升居民收入。

3. 人才培育与造血机制
技能培训:组织制伞技术比武大赛、缝伞工培训等,提升居民技艺。例如,2023年“匠心聚潮都”大赛吸引140名选手参与,推动技艺交流与质量提升。
公益资金池:企业联合设立资金池,用于支付劳务费用,并将部分利润返还群众,形成“企业盈利—群众增收—产业反哺”的闭环。
特殊群体帮扶:对低保户、残疾人等提供优先就业岗位,并给予总收入10%的奖励,确保“共富路上不掉队”。
三、产业链整合与生态价值链
1. 上游延伸:文化赋能与品牌建设
区域公共品牌:政府牵头注册“南阳伞”区域品牌,授权企业使用,提升产品附加值。例如,授权企业将部分商标收益返还公益资金池。
设计创新:搭建“设计+产业”平台,引入专业团队优化产品,开发文创伞、高端定制伞等高附加值品类。
2. 下游拓展:市场渠道与产业协同
会展合作:与杭州大会展中心签约,优先供应会展用伞,拓展高端市场。
村企联动:企业将部分生产环节(如伞面缝制)外包至村社,带动近8%家庭参与,形成“企业降本—村民增收—产业扩容”的良性循环。

四、实操案例与成效
案例1:低收入农户张大姐的增收故事
张大姐通过“伞下相逢”工作站参与伞面缝制,日均收入80元。通过线上抢单模式,她优先获得节日礼品伞订单,月增收超3000元。企业还为她提供免费缝纫培训,技能提升后转为质检员,年收入达5万元。
案例2:企业反哺与公益资金池
某伞企通过共富坊年节省用工成本200万元,其利润的15%注入公益资金池,用于帮扶困难群众。2023年,该资金池累计发放超50万元,惠及120户家庭。

五、未来规划
深化数字化:升级数字驾驶舱,实现生产全流程智能调度,降低能耗与人力成本。
拓展产业链:开发伞骨制作、伞布印染等配套产业,吸引更多村民参与上下游环节。
品牌全国化:通过电商与直播矩阵,将“南阳伞”推向全国市场,目标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。
方案总结
“南阳伞·共富坊”以一把伞为支点,串联起政府、企业、村民三方力量,通过资源整合、数字化升级与价值共享,探索出一条“传统产业转型+低收入群体增收”的共富路径。其模式已入选浙江省首批示范共富工坊,并获央视等权威媒体报道,为全国共富实践提供了可复制的“萧山样本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