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杭区永安禹上稻乡共富工坊—共富运营方案
作者:章晋飚 | 2024-12-13
一、背景与核心资源
余杭区永安村依托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,以“禹上稻乡”为核心品牌,形成“大米+衍生品+农文旅”全产业链,年产值超3.5亿元。村党委以党建引领统筹资源,通过“认养田计划”“菜地认养”等创新模式,带动村民人均收入从4.2万元提升至5.7万元,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05万元。2023年,工坊入选浙江省首批示范共富工坊,成为全国乡村振兴标杆。

二、共富运营模式
1. 党建引领与组织架构
三级联动体系:建立“村党委—行业协会党支部—工坊党小组”架构,由工坊党小组组长兼任坊长,组建15人“工坊红管家”党员志愿者队伍,摸清本地资源、政策支持等“四张清单”。
联建机制:与阿里巴巴、菜鸟等头部企业党建联建,引入电商资源,搭建“禹上稻乡流量联盟”,实现流量共享与资源整合。
2. 数字化赋能与直播经济
智慧农业:与阿里云合作打造数字农业基地,通过虫情测报系统、土壤气象传感系统实现农田精准管理,消费者扫码可追溯生产全流程。
直播矩阵:改造废弃小学为直播间,引入无忧传媒等机构培训“乡村造梦师”,2022年“双十一”销售额达425万元,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。
3. 人才培育与造血机制
乡村造梦师计划:推出“稻香聚才十条”,设立2000万元造梦基金,通过理论培训、导师带徒等方式培育本土人才。累计引入28名职业经理人,孵化永安青黛蓝染工作室等13个创业项目。
特殊群体帮扶:为残疾人、居家妇女提供缠线、包装等灵活岗位,人均年收入提升30%。
4. 产品矩阵与品牌建设
核心产品:以“禹上稻乡米”为主打,开发米乳饮料、米酒等25种衍生品,认养企业超68家,年销售额超1600万元。
文旅融合:打造“稻田研学”四大主题、四条线路,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,衍生茶家乐、户外运动等新业态。

三、产业链整合与生态价值链
1. 上游延伸:科技赋能与品质提升
产学研合作:与浙江大学农学院共建教学实习基地,引入改良品种,推动水稻产值从2000元/亩提升至6000元/亩。
非遗创新:开发“米多多”IP形象,推出文创产品,增强品牌文化附加值。
2. 下游拓展:市场渠道与产业协同
电商矩阵:通过抖音、天猫、盒马鲜生等平台推广,2023年线上销售额占比达60%,单场直播最高销售额2万元。
联村抱团:牵头8村成立共富总公司,统筹3万亩农田资源,实现集体收入年均增长17.9%,村民收入年均增长12.3%。

四、实操案例与成效
案例1:乡村造梦师沈燕的破局之路
沈燕作为下陡门村“乡村造梦师”,通过“出类八萃”产品开发,将本地春笋、蓝莓等农产品打造成爆款。她利用“禹上稻乡”小程序实现订单农业,2023年销售额突破80万元,带动30余名村民就业。其“竹林七贤”协商机制优化了物流成本,年节省超20万元。
案例2:认养田计划激活沉睡资产
村民将土地流转至村集体,认养企业可享受大米及团建服务,累计认养收入超500万元。2022年“菜地认养”项目吸引100余户家庭参与,实现“云种菜+线下体验”融合。
案例3:快递成本优化与供应链升级
通过“竹林七贤”协商机制,与快递公司达成每单2.9元运费协议,年节省物流成本超50万元,惠及35家农产品商户。

五、未来规划
深化数字化:升级“稻梦空间”数字驾驶舱,实现生产、直播、物流全链路智能化。
拓展产业链:开发竹笋深加工、米酒酿造等配套产业,吸引更多村民参与上下游环节。
品牌全国化:通过电商矩阵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,目标将“禹上稻乡”打造为国家级非遗品牌。
方案总结:
永安禹上稻乡共富工坊以“一把稻”为支点,通过“党建引领+数字赋能+人才驱动+农文旅融合”的闭环模式,探索出一条“传统农业转型+共同富裕”的乡村振兴路径。其经验已入选浙江省首批示范共富工坊,为全国乡村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“余杭样本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