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吉县“露营+”共富工坊—共富运营方案
作者:章晋飚 | 2024-12-13
一、背景与目标
安吉县依托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生态优势,以“露营+”产业为核心,通过党建联建、资源整合、文化赋能,已形成孝丰镇“小杭坑”、章村镇“木田峪”、梅溪镇“深蓝计划”等标杆工坊。2023年全县露营产业营收达2.59亿元,带动村集体增收1967万元,吸纳就业1353人。未来将深化“生态+文化+人才”融合,构建“资源循环利用、价值梯度增值、文化深度赋能”的共富生态链,实现年产值突破5亿元、村集体收入增长40%的目标。

二、造血模式:从“资源盘活”到“人才孵化”
(一)资源整合:轻资产运营与生态开发
“两入股三收益”机制
村民以山林、土地、房屋等资源入股,村集体以基础设施入股,形成“保底租金+流水分成+服务经费”收益模式。例如孝丰镇赤夏赋公司通过收储8幢民房、35亩茶地,带动村均集体增收50万元。
案例:章村镇木田峪露营工坊盘活50亩闲置林地,村民以土地入股,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,村民人均月增收4000元。
数字化升级
开发“浙里安营”数字化监管平台,实现露营地安全预警、游客登记、服务预订全流程管理,提升运营效率30%。
(二)人才孵化:培育“露营创客”生态
“青创团队+乡土人才”双轮驱动
引入青年团队负责运营,如梅溪镇“深蓝计划”工坊由大学生团队打造网红咖啡馆,单日最高卖出8818杯咖啡,带动村集体年增收200万元。
建立“露营管家”培训体系,联合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开设课程,2023年培训学员214人,孵化出12名乡村CEO。
跨区域人才联建
与杭州临平区“共富工坊”结对,引入智慧农业技术团队,推动两地露营产业标准化协同发展。

三、输血机制:从“单点突破”到“全域协同”
(一)产业协同:构建共富生态圈
横向拓展产业链
开发竹艺露营装备、安吉白茶咖啡等衍生品,拉长销售周期。例如鄣吴镇将制扇工艺与露营场景结合,推出“竹扇+露营”文创套装,单品溢价率超300%。
案例:孝丰镇与小红书、携程合作,吸引7家露营品牌入驻,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,村集体分成超20万元。
纵向整合供应链
对接顺丰、邮政等物流企业,推出“露营装备专属物流套餐”,运费降低15%,2023年节省成本80万元。
联合盒马鲜生建立直供基地,实现“采收即发货”,损耗率从20%降至5%。
(二)文化赋能:激活品牌内核
文化IP打造
开发“安吉露营十二时辰”故事线,讲述从竹林挖笋到星空观测的在地体验,创作系列短视频全网播放量超5000万次。
案例:孝丰镇以赋石水库生态治理为背景,推出《小杭坑的蜕变》纪录片,获央视《焦点访谈》报道,带动游客量同比增长557%。
非遗技艺融合
与安吉竹编非遗传承人合作,推出“竹编帐篷”“竹筒餐具”等特色产品,单价达500元,溢价率超200%。

四、保障措施
组织保障:由县文旅局牵头成立“露营共富联盟”,建立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利益联结机制,确保农户保底收益。
政策支持:争取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冷链仓储建设,并通过“强村公司”反哺工坊运营。
风险防控:引入农业保险机制,对极端天气、市场价格波动等风险进行对冲。
五、案例实操说明
案例1:孝丰镇“小杭坑露营基地”
问题:传统农业村资源闲置,村集体收入薄弱。
方案:成立赤夏赋公司,整合三村资源打造露营品牌,引入OTA平台合作,实行“保底租金+流水分成”模式。
成效:2023年村均集体增收50万元,新增就业岗位45个,低收入群体全覆盖。
案例2:梅溪镇“深蓝计划”工坊
问题:废弃矿坑安全隐患突出,村民增收渠道有限。
方案:引入青年团队改造矿坑为露营地,村集体以土地入股,村民参与服务岗。
成效:2023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,村集体分红150万元,吸纳低收入农户29人就业。
方案总结:
安吉“露营+”共富工坊通过“资源+人才+文化”三重驱动,构建了“生态价值转化-产业协同增值-文化品牌赋能”的共富生态链。其经验表明,唯有将本地特色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动能,并以文化认同凝聚人心,方能在乡村振兴中实现“点绿成金”的共富愿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