桐庐县共同富裕示范发展规划方案
作者:章晋飚 | 2025-01-09
(基于“共富链”思想架构与桐庐特色融合)
一、思想格局:以文化为魂,铸就共富精神内核
文化基因解码与价值重塑
深化“桐君文化”“诗路文化”“快递精神”等文化元素解码,提炼“家国情怀、开放包容、创新实干”的共富精神内核。
以2025年建县1800周年为契机,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《中国诗词大会》永久会址,推出“富春山居诗路文化体验带”,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共富生产力。
全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
扩大艺术乡村试点至30个,引入艺术家驻村、非遗工坊、文创市集等业态,打造“梅蓉公共艺术村”“深澳百匠街区”等文化地标,形成“艺术+民宿+研学”融合模式。
实施“微村志”工程,编撰181个行政村文化志,强化乡土文化认同感,激活村民参与共富的内生动力。

二、产业格局:链式融合,构建共富生态价值链
“文化+产业”跨界创新
延伸“快递回归”产业链,打造“快递物流+影视制作+数字营销”生态圈,建设全国首个万人影视技师学院,推动“拍摄—制作—传播”全链条发展。
发展“中医药+康养旅游”,依托桐君堂等中医药资源,开发药膳体验、健康研学等业态,建设富春山健康城。
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
推动视觉智能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与乡村资源结合,建设“光伏+渔业”“智能农机+农田”等示范项目,实现“产业强县”与“生态立县”双赢。
实施“快递物流+农村电商”计划,培育“村播达人”,推动农产品上行,2026年目标电商交易额突破200亿元。

三、人才格局:以价值为导向,打造“桐庐名片”人才生态
本土高校赋能人才培育
联合杭州技师学院、浙江工商大学桐庐商学院,开设“乡村振兴产业学院”,定向培养民宿管理、非遗技艺、电商运营等实用人才,毕业生留桐率提升至70%。
实施“乡贤智库”计划,设立“桐庐学者”岗位,吸引在外乡贤(如作家舒羽、诗人黄亚洲)返乡设立工作室,推动文化创意成果转化。
多元引才与激励机制
建立“紧缺实用人才”认定体系,将乡村治理能手、非遗传承人、电商带头人纳入人才库,享受购房补贴、子女教育优先等政策。
推行“人才飞地”模式,在杭州滨江区设立科创中心,柔性引进院士团队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,推动科研成果本地产业化。

四、管理格局:机制创新,保障共富可持续性
缩小“三大差距”攻坚行动
实施“强村公司+农户”联营模式,推广“梅蓉共富工坊”经验,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百万村达120个,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.50以内。
建设人工智能“共富链平台”,在共富示范区率先实现“造血—输血—共生”的可持续价值循环体系。塑造桐庐人才率先迈入共富新文明时代
数字化改革赋能治理
打造“共富指数”评价体系,动态监测产业、人才、文化等指标,建立“红黄蓝”三色预警机制。
推广“道德银行”“村民说事”等基层治理品牌,将“家风积分”与信贷授信、项目分红挂钩,培育文明共富新风尚。

方案总结:桐庐通过思想引领、产业融合、人才赋能、机制创新四大路径,构建“价值共创—成果共享—生态共建”的共富链,力争到2026年成为全国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互促共进的标杆典范,持续擦亮“潇洒桐庐郡、中国最美县”金名片。
“一折青山一扇屏,一湾清水一条琴。”桐庐以文化为墨,以山水为卷,正书写着“诗乡画城”与乡村振兴相融共生的时代答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