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安区共同富裕示范发展规划方案

主题定位
以“每个人的价值发挥与生态价值链共生”为核心,打造以科创驱动、农旅融合、文化赋能、智慧治理为特色的“临安共富模式”,构建“为自己造血、为他人输血”的可持续发展生态,形成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“临安名片”。
一、思想格局: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价值共振
城乡融合新范式
推进“一化三名五区”战略,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,统筹城乡资源,打造“城西科创新城·美丽幸福临安”。
深化“大天目”战略,依托天目山生态资源,建设“两山”转化实践基地,推动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,形成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临安路径。
价值共享理念
倡导“全民共富”理念,通过“共富工坊”模式链接农户、企业、消费者,形成“生产—加工—销售—分红”闭环,让农民成为产业链的利益共享者而非单纯生产者。
二、产业格局:三链融合驱动全域共富
1. 农业产业链:从“卖产品”到“卖品牌”
山核桃全产业链升级
建立“天目山宝”共富矩阵:整合山核桃、小香薯、竹笋等特色农产品,制定统一品牌标准,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全流程溯源,提升溢价空间。
文旅赋能:举办“天目山核桃文化节”“小香薯丰收节”,设计“采摘+非遗体验+电商直播”一体化活动,吸引长三角游客,带动农旅消费。
农创客孵化器
依托浙江农林大学,设立“临安农创客”基地,提供创业培训、资金扶持,推动大学生与农户结对开发高附加值产品(如桃胶即食饮品、竹编文创)。
2. 制造业价值链:科创驱动与绿色转型
“腾笼换鸟”升级传统产业
实施制造业“凤凰涅槃”计划,淘汰高耗低效企业,腾出空间引入微电子、生物医药等“硬科技”产业,培育如谱育科技(精密仪器)、杭叉集团(高端装备)等链主企业。
“双碳”经济探索
在青山湖科技城建设“零碳产业园”,推广绿色生产工艺,发展新能源材料产业,打造长三角绿色制造标杆。
3. 文旅融合链:文化IP与数字营销
“吴越文化+”体验经济
挖掘钱王文化、南宋《耕织图》元素,开发“宋韵文化节”,推出沉浸式剧本杀《吴越风云》、非遗工坊体验(如油焖笋古法制作)。
数字文旅矩阵
搭建“天目云游”平台,整合全区景区、民宿、农产品,推出“线上认养一棵山核桃树”“云监工竹林种植”等互动项目,增强用户粘性。
三、人才格局:构建“价值实现型”人才生态
“农创人才”双向赋能
产教融合:浙江农林大学与共富工坊共建“田间实验室”,教授带队指导农户优化种植技术,学生通过“农创实践学分”参与产品研发。
“新农人”培育计划:针对返乡青年、退伍军人开展电商运营、品牌设计培训,孵化“乡村网红”,年培育500名“带富能手”。
高层次人才“筑巢引凤”
“临安亲才码”升级:为A~F类人才提供“创业补贴+住房保障+子女入学”一站式服务,重点吸引生物医药、微电子领域领军团队。
“天目创客”大赛:设立千万级创业基金,鼓励人才围绕“数字农业”“智慧文旅”提出解决方案,优胜项目直接入驻青山湖科创园。

四、管理格局:智慧治理与协同共治
数字化共富平台
建设“天目共富大脑”,整合农业农村、人社、文旅数据,实时监测农户收入、产业效益、人才流动,动态调整政策支持方向。
开发“共富工坊”APP,实现农户订单直连、技能培训在线化、分红透明化,提升参与感与信任度。
“四治融合”基层治理
自治:推广“村民议事厅”模式,由乡贤、农创客、村干部共商共富项目(如集体土地入股工坊)。
法治:设立“共富法律援助站”,保障农户在产业链中的合法权益。
德治:开展“共富之星”评选,表彰带动就业、技术创新的典型人物,强化价值导向。
五、阶段目标与成效预估
阶段 | 目标 | 关键指标 |
2025年 | 初步形成共富生态链 | 农旅收入超50亿元,农创客孵化2000人 |
2027年 | 建成全国共富示范区样板 | 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.6:1,人才净流入率提升至8% |
2030年 | 实现全域可持续共富 | 集体经济强村占比90%,“天目山宝”品牌价值破百亿 |
结语:临安共富模式的三大价值标签
科创驱动:以青山湖科技城为引擎,实现“硬科技”与“软文化”双轮驱动;
生态共生:通过“两山”转化与农旅融合,让绿水青山成为全民共富资产;
人才共荣:以“农创客+高层次人才”双梯队,构建“人人皆可成才、人人尽展其才”的活力生态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