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安区竹田米共富工坊共富运营方案
作者:共富云 | 2025-03-21
(基于2023-2025年实践经验与模式创新,结合未来三年发展规划)
一、背景与定位
竹田米共富工坊位于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光明村,地处“天目叠翠、耕织原乡”共同富裕示范带核心区,依托竹林与良田资源,以“宋韵耕织文化”为灵魂,打造集生态种植、农旅融合、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共富平台。工坊通过“土地流转+党小组共建”模式,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,2023年带动村集体增收265万元,村民人均年增收超1.5万元。

二、核心运营模式
1. 资源整合与利益联结
土地入股与就业带动:吸纳223户村民以350亩耕地、250亩山林入股,村民获得土地租金(800元/亩/年)、务工佣金(人均月增收3500元)及年终分红(利润70%分配)。
政企合作与技术升级:与杭州临安耕云农业公司共建省级农事服务中心,提供育秧、烘干等“1+7”服务,竹田米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;联合省农科院培育“竹香粳2号”新品种,亩产提升15%,收购价提高20%。
数字赋能与品牌建设:建设数字田园服务中心,通过电商直播、物联网监测实现产销精准对接,2023年线上销量占比40%;开发“光明一桌菜”等在地美食,连续三年承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杭州主会场,年接待游客6500人次。
2. 产品特色与生态价值链
生态种植技术:采用雷竹田轮作改良土壤,全程无化肥农药,竹田米获评杭州市十大“好味稻”,米饭油亮香糯,颗粒饱满。
文化IP打造:挖掘南宋《耕织图》文化,推出“竹筒饭预制菜”“米酒”等深加工产品,2023年衍生品销售额同比增长50%;开发“共享稻田”认养模式,城市家庭支付999元可远程监控种植并收获50斤大米,2023年签约2000户,带动村集体增收60万元。
上下游协同:上游与省农科院、中商农业合作种源创新与农资统购,成本降低12%;下游通过天猫旗舰店、抖音直播间拓展渠道,2023年线上销量突破50万斤,溢价率35%。

三、人才培育与造血机制
职业化农民培育:联合浙江大学农学院开展“新农人”培训,2023年培养持证植保员、电商运营员32名,人均年收入达8万元。
乡贤回归与创客孵化:吸引返乡创业者成立“竹田米创客联盟”,开发农耕研学、竹编工艺等新业态,2023年创客团队贡献营收超200万元。
利益分配机制:年终利润30%作为发展基金用于技术升级,70%按股分配,形成“租金+佣金+分红”的三重增收模式。

四、实操案例说明
案例1:秋收节品牌引爆
2023年9月,工坊联合浙江广电举办“我在天目山种大米”主题秋收节,通过央视直播吸引500万观众。活动推出限量版“秋收盲盒”(含稻谷、竹编工艺品),线上预售额超300万元,带动周边农户农产品销售150万元。
案例2:共享稻田创新模式
推出“10㎡稻田年卡”,企业以亩均3800元认领稻田,可参与农事体验并收获500斤大米。2023年签约2000户,带动村集体增收60万元,闲置土地利用率提升40%。
案例3:研学经济增效
开发“耕织研学路线”,设计插秧体验、竹编工艺等课程,2023年接待研学团队230批次6500人次,研学收入超120万元,带动农家乐增收80万元。

五、生态价值链效益
总计:年产值超800万元,带动8个村共同发展。
方案总结:
竹田米共富工坊通过“文化赋能+数字升级+人才驱动”,构建了“资源-产品-品牌-效益”的闭环生态链。未来三年计划将种植规模扩大至5000亩,打造长三角生态稻米产业标杆,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。